2022 年(第三屆)“敬老得福•北京最美太極老人” 展示活動

藍士杰,男,1956年生于北京市,中共黨員,F為中國武術協會會員,武術七段,第七屆北京市武術運動協會太極拳、太極推手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師承北京道家武子門第四代門人弟子藍秀森。2013-2022年參加國內外多場比賽,共榮獲72枚金銀獎牌,F為北京市朝陽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武子門武術代表性傳承人。

“武人不茍戰,是為武中之文;文人不迂腐,是為文中之武。”中國人自古就有“書劍同源”之說,并強調文武雙修,相益互補。非遺項目武子門武術代表性傳承人藍士杰,奮武精文,近年來與北京市順義區美蘭太極俱樂部法人、理事長崔美蘭一同公益傳播太極拳,為“全民健身”助力;同時,藍士杰在潛心研習武學的同時,揮毫潑墨,下筆如亮劍,書寫武術人的精氣神。

▲藍士杰演練太極拳
一入武門終身事
藍士杰回憶說:“我爺爺是靠中醫養家的,爺爺認為太極拳是養生拳,不是攻打拳。我的父輩們都不練太極拳,只練習武子門武術,后來我的叔叔讓我開始練習太極拳,我才逐漸明曉其中奧秘。”
“我從五歲習文,六歲習武至今,練習太極拳從未間斷過。即使在繁忙的工作中,也要抽空練習。不管是道家太極拳,還是國家推廣的24式太極拳,我都熟稔于心。退休后,我一心撲在太極拳的教學和宣傳工作上,在朝陽區武協的一些太極拳輔導站,普及國家規定的太極拳和傳統的太極拳套路;也在順義區美蘭太極俱樂部擔任特聘教練,傳授‘八法五步’。我覺得練太極拳可以修身養性,延年益壽。”

▲藍士杰傳授“八法五步”
文武之道存一心
藍士杰介紹道:“太極拳運動在悠久的體育項目基礎上吸收儒釋道的養生理論,通過調氣、調心、調身等方式,舒展人的肌肉筋骨、通暢經絡。太極技理滋養身體,太極文化豐富智慧。”
藍士杰認為,太極拳之所以被稱為“哲拳”,是因為太極拳蘊含著中國傳統的哲學倫理觀念和養生的理念,強調內外兼修,要求習練者身心放松,精神內守,呼吸細長勻慢,使其逐漸獲得恬淡虛無、不爭不奪的美好品性。

▲藍士杰影視造型
文武兼修太極人
水墨,最能表達中國人的內心世界與曠達情懷。觀藍士杰習字舞劍,其筆法里有劍法之剛柔疾徐,劍法里亦有筆法之行云流水?梢,書與劍是一種相互關聯的文化。李白就是典型的代表:“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撫劍夜吟嘯,雄心日千里”。醉心于書法、詩文與劍膽的藍士杰,由內而外散發著儒雅之風與豪俠之氣。

▲藍士杰書法
藍士杰生動地講道:“在眾多武者中,都遵循著‘武者文備’的做人原則。‘武者文備’講的是習武的同時要以棋琴書畫為養生之道,這樣就不是只習武術不講文備了。把我們中華傳統文化之寶運用到太極文化之中,來真正地形成‘文備武功’,讓廣大的太極拳習練者‘文武齊才’,從而使太極拳運動具有極高的哲學價值。”
藍士杰所傳承的武子門人才濟濟,崔美蘭就是其中的代表。作為武子門武術第六代傳承人,她習得一身好武義,精通書畫。采訪當日,她身著一襲古風紅色長裙,行起拳來衣帶飄飄,風姿卓絕。演武結束,藍士杰與崔美蘭獻上墨寶,二人的筆風酣暢淋漓,仿佛把太極拳道亦融入其中。

▲崔美蘭演練“功夫毛筆”(左)與創作的人物素描(右)
藍士杰還說:“大家練習了太極拳,很容易感受到其中的哲學和文化。太極拳的哲學價值被廣泛認可后,太極拳運動的追求者隊伍也就自然而然地在全國乃至全球逐漸壯大,我國的太極文學價值也會自然升高。”
藍士杰認為,武術的未來靠年輕人,年輕人不能只學太極拳的一招一式,還要從根本上認識太極文化乃至武術文化。弘揚尚武精神,就是提振我們的民族精神!

▲藍士杰、崔美蘭參賽獲獎合影
武術館校、武術社團、武術代表人物提供文字、圖片等新聞素材,免費為您宣傳。E-mail:709882957@qq.com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全球功夫網系信息發布平臺,文圖如涉及版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