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第三屆)“敬老得福•北京最美太極老人” 展示活動

劉端祥,76歲。1982年曾向馬漢清老師學習六合螳螂拳,1983年曾向孫志君老師學習游身八卦連環掌,從1987年開始,先后向孟昭顯、陳小旺、陳慶源、崔仲三、陳林、王暮寒等學習太極拳。2018“武林戰紀杯”北京國際武術大獎賽中榮獲“老年組傳統拳一類A組(陳式太極)第一名”。

秋日的早晨,天氣爽朗,奧森公園成群結隊的金魚一如既往地在湖中悠然自得地游來游去,劉端祥老師步履輕盈地走了過來,他神采奕奕,一見面就娓娓道來太極拳的各種妙處,還鼓勵我學練太極拳,他的語言水靜沙明,明心見性,自然流暢,充滿著生活哲理與處世智慧。這與他練習太極拳,有著莫大的關聯。

耳濡目染,提升修養
為了習武,劉端祥曾轉益多師,他介紹說:“我遇見的師父、老師們,功夫好、人低調,德藝雙馨,都具有忍耐和擔當精神,他們對我影響很大。”說著,他憶起幾件往事。一次,劉端祥與太極拳啟蒙老師孟昭顯先生騎車到公園練拳,途中孟老師自行車被莽撞小伙撞倒,本以為會發生沖突,誰知孟老師一聲不吭把車扶起便樂呵呵地往公園走;還有一次孟老師坐公交,遇上四個年輕人欺負一個外地人,他打抱不平,四人便挑釁讓孟老師下車,下車后他們看孟老師器宇不凡,正氣非同一般,便識相走了。這兩件事情對劉端祥觸動非常大。他說:“孟老師與陳小旺、孫志君,馬漢清等老師都具有儒雅之氣。陳小旺老師演練的炮錘虎虎生風,非常震撼,但他講話慢聲細語,待人謙和。其他老師,同樣如此。他們的言行與功夫,深深地影響了我。”
太極哲學,處世之道
太極拳講究以靜制動、以柔克剛、以巧勝拙、以慢勝快,蘊含著深奧的哲理。劉端祥說:“太極拳充滿著哲學文化——開合、虛實,剛柔、進退、上下、左右、順勢等,這些思想提高了我的思維能力與辦事能力。我在考慮問題的時候,自然運用太極哲學去思考問題。比方陳小旺老師說太極拳就是以丹田為中心的帶動周身的運動體系。我在考慮問題上也要系統考慮整個體系。”
劉端祥開心地說:“我退休后,身邊許多老同志、老干部都愿意隨我旅游,為什么?主要是我在途中會充分考慮旅游目標是什么,路線是什么,每個旅游點應該幾點出發、幾點住宿、吃飯,以及如何協調車輛等,會有非常系統的一整套方案,每一次往返圓滿順利。所以他們跟我出去旅游很高興,家人也放心。”
太極有個詞叫“化解”,對劉端祥啟發很大。他說:“旅游途中肯定會遇到各種矛盾的事情。大家年齡不一樣,想法不一樣,文化程度不一樣,對生活的要求體驗也不一樣。有人喜歡快,有人偏好慢。那你如何去調整、化解一切矛盾,而不是去激化矛盾,運用太極哲學就可以。太極就是做減法,但太極不需要你去較勁,越較勁越沒勁,越達不到效果。所以,在實際當中就要去化解。我舉個簡單的例子:有位老同志年事已高,在下榻的酒店錯拿了別人的手機。服務員看到后很生氣,那么對這種情況你要進行調解與化解,跟這個服務員講清來龍去脈,分析老年人無意識的行徑與狀態,服務員就能理解了。很多矛盾都能通過太極理念很好地化解了,出行也就和諧了。”

身心康樂,從心所欲
“練太極拳還提高了我的生活質量”。劉端祥介紹說:“習練太極拳,立于大地之上,置于樹木之下。站樁、行拳,令人周身通透,身心舒暢。心態好,身體好。我曾前往西藏海拔5013的米拉山口,沒有吸氧,都能承受。我六十多歲時一個人背著包周游祖國的壯美山河。如果沒有太極拳給打的身體基礎,就享受不了大自然與人類所創造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
劉端祥覺得因為習練太極拳,自己的老年生活很幸福。他說:“老人年紀越大,伴兒越來越少。我練太極,交往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受益太極,樂在拳中,還可以深入太極文化,提升文化修養。”
凈化心靈,服務人民
人之初,性本善,就是真善美。劉端祥認為,太極拳的高級階段叫“神明階段”,要求人返璞歸真,達到空靈,滋養心靈。通過太極練習,逐步凈化自己的心靈,行善明理,不忘初心,追求美好生活。
劉端祥懷有一顆滾燙的愛國心。他說:“我從小立志報效祖國,服務人民。當了一輩子兵,我實現了這個目標,F在退休了,我還在做力所能及的事。我覺得年紀大了,把身體練好,少吃藥,少打針,少看病,給國家節約,這也是一種貢獻。”
日常生活中,劉端祥是一名熱心太極拳公益事業的宣講者與傳播者。他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太極拳,獲益于太極拳,只要有機會,他就會用自己所學給人“指點迷津”。劉端祥說:“太極拳能夠服務日常生活。我舉兩個例子:一個是北京某醫院的醫生,他每天要做30多個人的腸胃鏡,手腳并用非常累。我建議他學太極拳,太極拳講究沉肩,而不是僵肩。工作中雙肩放松,中正安舒,就不會那么累。我去理發也是如此。理發的小伙子一天忙不停,兩個肩膀與肘處于緊張狀態,我說你沉肩墜肘,然后告訴他含胸、拔背、收腹等一些要領,既讓他提升工作效率,又讓身體相對處于舒適與平衡的狀態。大家開心,我也高興。”

采訪尾聲,劉端祥還就如何更好地傳承、普及太極拳發表了自己的見解和看法。他一共說了六點:第一,國家和民間一齊努力,讓太極拳成為奧運會的比賽項目。第二,借助影視載體,對太極拳加大力度宣傳。八十年代一部《少林寺》讓李連杰家喻戶曉,李小龍、成龍更是聞名全球。多拍些以太極拳為主要題材的優秀影視作品,助力太極推廣。第三,習練太極拳從青少年抓起,從學校抓起。把太極引入課堂,引入體育課的必修內容。第四,重點培養和挖掘德才兼備的太極名家、明星人物。以太極名人的影響力,帶動更多的粉絲關注太極、練習太極、受益于太極。同時,培養一批有文化、高素質的教練隊伍。第五,讓太極拳教練知識化,讓太極拳運動科學化。太極拳傳承至今,我們應該與時俱進,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剖析太極原理,充分開發太極拳技理與文化潛能,便于現代人學練。第六,把太極理念引入到各行各業、引入到尋常百姓家。平時抱孩子、拿東西,我們常常腰酸背痛,勞作久了,這是自然現象。如果我們學練太極,提升身體素質,又能更好地運用身體的力量,就能提升工作效率與生活質量,造福大眾。
武術館校、武術社團、武術代表人物提供文字、圖片等新聞素材,免費為您宣傳。E-mail:709882957@qq.com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全球功夫網系信息發布平臺,文圖如涉及版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