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第三屆)“敬老得福•北京最美太極老人” 展示活動

杜德平,男,漢族,北京人。陳式太極拳第十二代傳人、中國武術八段、中國武術段位制考評員、指導員;北京市武術運動協會會長。自1983年以來習練并傳授太極拳,研學《太極拳論》《道德經》《易經》和《黃帝內經》等中華傳統經典,領略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體會太極拳立身中正、剛柔相濟、內外兼修、道法自然之理念。由體悟到感悟,從漸悟至頓悟,將太極人生融入生活中的每一天。
《世界太極拳藍皮書》編輯部環境雅致,室內煙波浩渺的山水畫布,體現了東方人的意趣審美。畫布下方立著一尊“檜木太極人”格外引人注目,它造型生動,極具神韻。北京市武術運動協會會長杜德平介紹道:“太極人惟妙惟肖的造型是太極典型動作‘背折靠’,也有叫‘打虎式’的。木質為阿里山的檜木,是十年前一位臺灣朋友所贈。武術在港澳臺地區、尤其是在臺灣地區傳承有序。比如鄭曼青先生在臺灣傳承了鄭子太極拳,影響廣泛。實際上他也是楊式和陳式太極拳的傳人。兩岸同根,太極一家。”
“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 杜德平指著墻上懸掛的拳論說道:“太極拳習練者都應研習王宗岳的《太極拳論》。”
由于時間關系,他簡要講解道:“《太極拳論》中的‘無過不及’也可稱為‘無過無不及’。即做動作要開合適度,不能不到位,又不能做過了。造型稍有偏差,太極的美感就會缺失。練習太極拳時要始終掌握虛實結合,不偏不倚!短珮O拳論》有最基礎、最標準的要求,每一位太極人應當奉而行之。”
拳如人生,為人處事同樣要掌握分寸,中正和諧。杜德平認為,太極拳作為太極文化的載體,以其獨有的奇特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練習隊伍中來。究其因,太極拳不僅是一項優秀的體育運動,更重要的是它蘊含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使人們在強身健體的同時,又能體味到東方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奧秘,在修身養性的歷練中修煉一種太極心態,從而步入“拳人合一”的境界。
太極拳內涵博大而精微,其產生與發展受到儒、釋、道、中醫、軍事等文化影響,成為有別于世界其他民族的獨特文化符號,體現著中國人在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中形成和傳承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與審美觀。新中國成立之后,國家十分重視太極拳運動的保護與推廣。1952年,毛澤東主席在中華全國體育總會成立時寫下了“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題詞,并號召凡能做到的運動都要提倡,太極拳就是其中之一。1978年11月16日,鄧小平會見日本友人三宅正一時欣然揮毫題詞“太極拳好”。黨中央和國家領導人,如宋慶齡、陳毅、鄧穎超等也都習練太極拳。
杜德平說道:“1959年,我們敬愛的周恩來總理在北京體育學院(即北京體育大學)會見日本松村謙三時說過:‘太極拳是中國的一種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十分豐富,充滿哲理,與中國傳統醫學有著血緣關系。學、練太極拳是一項很好的健身運動,可以強身健體,可以防身自衛,也可以陶冶情操,是一種美的享受,還可以給人們生活帶來無限情趣和幸福,可以延年益壽’。”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從未中斷,塑造了我們偉大的民族,這個民族還會偉大下去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黨創新理論的‘根’,我們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根本途徑是‘兩個結合’。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增強做中國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2022年10月28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位于河南省安陽市西北郊洹河南北兩岸的殷墟遺址時指出。
“太極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太極拳是實現全民健康的重要載體,北京‘最美太極老人’活動的目的就在于此。”杜德平表示,“最美太極老人”活動其實把握住了這個核心。通過練習太極拳滋養心神、陶冶情操、強體自衛、延年益壽,最終達到德藝合一、圓融人生!
武術館校、武術社團、武術代表人物提供文字、圖片等新聞素材,免費為您宣傳。E-mail:709882957@qq.com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全球功夫網系信息發布平臺,文圖如涉及版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