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維佳,男,1941年生于陜西省延安,祖籍湖南省湘鄉縣蕭家沖。1964年起先后在長春市吉林大學外語系和北京外國語大學(2001年退休)擔任俄語教員。1959年起,在北京東單公園向王培謨學習楊氏太極拳;1982年起向汪永泉一脈所傳楊氏太極拳再傳弟子石明學習楊氏太極拳,1984年正式拜師;期間2006年做為“汪傳楊氏太極拳研究會”主要發起人之一,并擔任第一屆秘書長,末屆榮譽副會長;現任北京市武術協會“汪傳楊氏太極拳專委會”文化宮站點主導老師。曾經是中國武術學會第二屆委員,目前是北京市武術運動協會顧問之一。
最美太極老人大講堂
肖維佳:太極和諧 天人合一
入冬之際,秋意尚存。在北京西城區一處幽靜的公園竹林里,肖維佳老師正在為學生上課。他為人低調謙和,學貫中西,幾十年來對太極技理、太極文化精勤求索,格物致知。當日兩個多時辰,他一刻不停地傳拳、講學,并介紹了自身對太極哲理的思考。本文對研究太極拳技理與文化的拳友,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以下為肖維佳老師講課全文:
太極拳里面有一個非常深層、奇妙的心理學與哲學,中國古代心理學和哲學是不分家的。而這里面有個總體的綱領叫“天人合一”。天是一個客觀的東西。相對于天,人就是人的主觀世界(但是人自身又分為主客體,他的身體屬于客觀存在,他的認識,包括對自身和對天的認識,屬于他的主觀)。中國人講“道”,“道”是一個客觀的存在。不管我們要不要它,它一直在那里。由此我們對“道”的認識有個過程,逐漸從學“道”,而后入“道”,最后實現一個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統一,不再有矛盾,或者是達到主客觀不二的境地。這是中國傳統哲學體系、也是傳統心理學體系中一個最高級的東西。
(以下內容為便于大家理解,肖維佳以太極拳特有的攻守技術動作為例)
普通格斗術都建立在強化“后天”條件反射基礎上,強化它的“力量、速度、耐力、靈活性”等幾個要素的對抗和沖突上,因此,“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王宗岳《太極拳論》指出,那些都是“非關學力而有為也”,就是說:不是深入學習探索人體力學的結果。太極拳則是利用太極原理,開辟了截然不同的、可以說是“反常”的、“逆行”的“以弱勝強”之路。簡言之,避開條件反射的短板,充分調動人人都與生俱來的(即“先天”的非條件反射)資源。
有人概括了太極拳技擊的五大特征:動中求靜(就是首先化解一切力學沖突,以身心沒有沖突為靜)、以靜制動(就是借靜、即無沖突狀態來制約對方的動)、剛柔相濟(即陰陽相濟,不是靠陰陽對抗,而是靠陰陽和諧互補來不斷處理運動過程中的沖突)、以柔克剛(就是以弱勝強)、后發先至(靠太極拳特有的“接手”技術轉被動為主動,達到“我順人背”即把握戰局全面主動權的狀態)。因此太極拳基本功(比如無極樁,一些基本動作如搖櫓擼、研磨肘、單操、盤架、推手等等)都無一例外地強調一個 “松”字,師父千百次提醒要“松”。汪公永泉甚至強調“打人不是一緊,而是一松”。所以太極拳訓練基礎不是比武,而是不斷學習通過放松“化解運動中的沖突”;庾约旱,為“知己之功”;化解對方的,為“知彼之功”。因此,太極拳訓練離不開互相“喂手”技術:你出手,我來化解,我出手,你來化解。我本人管“喂手”叫做“太極拳實驗室”。
你看,你現在出手,雖然你有自己的主客觀,但是對我來講,你是純粹的客體,我對你來講也完全一樣。兩個客體硬相撞,就是沖突;你在先、你主動,我在后、我被動,我先挨打。按照太極拳原理,我必須做到“后發先至”。怎么做到呢?我不可以在接觸點上和你爭,我必須懂得太極拳的“接手技術”,進入你從發動(動機)到出手時的全部勁路,包括你此刻的全部勁力結構,全部力學“網絡”,你什么地方通,什么地方不通,什么地方緊,什么地方泄?傊,我像雷達一樣,對你這個客體內外全部力學情況,做到“一目了然”。然后在你不自知的情況下牽動你的弱點,(這叫做“人不知我、我獨知人”)。我只有這樣才有可能瞬間轉被動為主動,全面掌握主動權,從而取勝。這個過程,同時是我的意識真正放棄我的主觀,徹底了解你這個客體的過程。
以上說起來簡單,實際上不簡單。要做到的前提是,我在基礎訓練中已經基本上化解了自身的力學沖突,化解了所有的力學障礙,擺脫了自身肌肉和關節的阻力,把自己變成了無阻礙的力學導體,這叫做“節節貫穿”、“氣遍身軀不少滯”。其中的作用力、反作用力、反作用力的反作用力都得到了我的意念支配和控制,而且是全方位的。你看,你出手、我搭手時,我不是要直接反擊,而是通過你的反作用力,瞬間到達你“出發的地方”。你是從什么地方出發的呢?你任何一動,都是從“零”開始的!我到達你的“零點”,等于“堵在你的家門口”,也堵住了你從家門口到你我搭手即接觸點的全部勁路,于是你感到被動了。你的第一動輸了,你必然要重新發動,我卻堵在你要再發動的地方;你換地方發動,我依然可以堵在那個新地方;我還可以引導你發勁方向偏離你的意圖,于是你會倒向你本不想去的地方。
這都是太極拳技擊的核心部分。練好了,都是一瞬間的事。但是訓練確實要經過許多階段,其中的靈敏度和分寸感,也是慢慢形成的。實戰擊打都是瞬間發生的。太極拳的慢,正是為了把其中奧妙搞清楚,把這個瞬間在時間上拉長,像顯微鏡一樣,放長無數倍,這樣才有機會把這一瞬間的全部細微內容逐步摸透(不喂手是做不到的)。最后才再把它恢復成一瞬間,“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了。我們在這里是拿“接手”一項說事,實際上涉及傳統太極拳的全套內功修煉,這是個“高精尖”的拳種。“太極拳十年不出門”,指的是當初 “門里”的拳家,幾乎自幼就每天刻苦訓練幾乎8小時。而我們如今只是業余習練,怎么可能做得到!
如上所述,化解力學沖突是太極拳入門和此后提高的基本功。如果不妄想一步登天,練一陣子就要比武或實戰,那么人人都可以慢慢學習,這樣至少能夠沾上這傳統技藝的邊,獲得許多新鮮的感受,體驗一部分太極拳的奧妙,獲得意外的感悟,對身體也有許多好處。如果咱倆是同門,都知道“喂手”是怎么回事,咱們就可以“玩”太極拳了。我們都知道太極拳是一門武術,是學技擊的,但是現在我們暫時把技擊和比武設為“未來的目標”,我們先“玩”化解游戲。你看,你出手,我“接手”,你來感受我是怎么做的,我也告訴你我是怎么做的。在這過程中,我還引導你,幫助你打通你身上不通的地方,幫助你形成貫穿勁、游走勁,多少消除你自身的力學沖突,幫你身上的能量氣息流動起來。這就等于從內部給你做一次全身按摩,直到你自己也學會在練習中這樣做。這對你調形、調氣、調心,對你的養生保健都有好處。反過來,你來,你也給我這樣做,同學之間也都這樣做,就是互相理療,大家都既有身體的收獲,也學了化解沖突的基本功。雙方一來一往,這樣搭手,反復推手,在和諧的狀態下共同運動,充分感受并享受和諧狀態,感悟“天人合一”,同時逐步掌握太極拳最重要的基本功。
再進一步玩下去,或者同時,慢慢都會感覺自己的腰腿和全身關節變得更加松弛靈活,能量在體內流動更加自由,精神狀態也有提高。如果還能夠感受到自己身前身后有一種“勢”,身體內外都變得更結實更飽滿,那就更好了。雙方運動自如了,免不了就想試試能不能牽動對方沒有化解好的地方,成功了,對方就“輸”了。然后再試試,對方也試試,這就出現了純屬太極拳的技擊元素,又不傷人,又可以分出“輸贏”,很是樂呵。這都是調動非條件反射的資源。非條件反射,本來跟我們的自覺意識無關,它更接近“天人合一”的狀態,但多種條件反射形成后,以自己的強勢開始跟非條件反射互動,并且跟它爭奪大量的能量,在許多方面還綁架了非條件反射,使人與“天人合一”離的更遠了。太極拳將自覺意識深入到非條件反射力學系統里,在某種意義上,使人重新返回跟“天人合一”更接近的狀態,也更加接近了“主客觀不二”的狀態。
我們進入彼此和諧的狀態后,我們身外會形成一種“神意氣的場”,我們通常稱之為“氣場”,它會幫助我們與我們的環境產生和諧關系。當我進入我們周圍能量體系的時候,我就接受了更大的客觀范圍。你也同樣如此,不僅對我,你還把我的環境帶上,這樣我們兩個人各自做到了主客觀的統一,跟周圍的環境也和諧了,也使周圍的環境變得更和諧。
我把肌肉緊張去掉了,你的打擊力在我身上就找不到預期的作用點;我反擊你,你把緊張松開了,你也不緊張了,你又處理了我要的作用點。雙方往返都找不到彼此的力學作用點,就形不成沖突。在一個你處理我、我處理你的過程中,我們之間就形成了共同的勁力循環,共同的和諧運動。而“和諧”屬于“天人合一”的范疇,于是我們不斷地接近“天人合一”的道理。誰和諧,誰能力水平高,誰就是贏家。這里頭沒有把人打傷、把人打廢的意圖,而是兩個人共同研究一個課題,就是怎么樣化解各種緊張。緊張是什么東西?緊張就是條件反射。心理學認為,條件反射源于恐懼。那我用什么東西來應付條件反射呢?我用非條件反射,它其實是條件反射下面的博大精深的基礎。我的意識一旦和我的非條件反射溝通融合,這就是高級的運動心理學。
制造沖突,還能化解沖突。兩人進入了一個沒有沖突的狀態。你想跟我發生沖突,這是你想的事情,我讓你沖突不起來,我化解了沖突,你就輸了。為什么?因為你有恐懼,恐懼讓“心一緊”,你渾身的條件反射系統就啟動了(這就是為什么汪公永泉說:“放松的前提,是要把心氣放松,全身所有的關節就會隨之放松”)。我也有恐懼,但是我把“心氣”一松,就化解了恐懼,就防止了條件反射系統的啟動;我的條件反射被我繞過去了,我就利用與生俱來的非條件反射系統來處理問題,所以才能夠做到以柔克剛。這不是說你有勁兒,我沒勁兒,你打我,我挨打。你有勁我沒勁是有前提的:我“意在先”!是我利用非條件反射提供的能力,跟你的非條件反射系統“合二為一”了。我通過“接手”了解了你的力學結構和出手的來龍去脈,以及你在條件反射中掙扎的僵勁情況,之后我有能力化解了你的拙力,讓你喪失發力點和打擊點,從而“失根”,你就沒了勁,所以我不用力。太極拳好,好在哪?我們可以練一輩子不受傷,而且不斷地提高技術。這樣我們既鍛煉身體,又學習了技擊技術。
我們過去只知道統一體一分為二,兩個對立面會處于斗爭狀態,最終一方斗倒另一方,從而取勝。人類歷史確實是在這樣的斗爭中發展的,這是事實。但是中國古人在“天人合一”、追求和諧的探索中,除此之外還發現了“陰陽互補”、“陰陽相濟”的太極原理。太極里面作為對立面的陰陽(包括剛柔、虛實、開合、收發等)都不是處于斗爭狀態,而是處于和諧狀態(只有超出這個范圍,對立面才進入沖突、對抗和斗爭狀態)。這是中國傳統文化偉大的發現,也是對全人類的偉大貢獻。太極拳正好成為了太極哲理的精美載體和范例。太極所代表和體現的“和諧”及“和諧世界”,正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理想、向往、追求和內心的呼喚。
我不是一概否定條件反射的功用。相反,在日常生活、和平勞動和戰爭中,它肯定至今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時我個人認為,太極和諧與“天人合一”才真正代表人類最后的覺醒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未來。中國人民的發現雖來自古人,卻屬于未來。
講堂尾聲,肖維佳說:“舉辦敬老得福•最美太極老人活動利于民眾。大家敬老,也要愛幼。家有老人是一個福氣,孝順老人也一定會得很大的福報。我們太極老人之所以能夠到現為止還練習太極,是因為從太極拳中受益良多。我們發現太極拳可以很好地提高生活情趣和生活質量,能夠調節身心,調節自己跟周圍的人、環境、社會取得一種和諧狀態,那是一種幸福的狀態。我們也可以說太極就是和諧,和諧就是健康,健康就是幸福!”
武術館校、武術社團、武術代表人物提供文字、圖片等新聞素材,免費為您宣傳。E-mail:709882957@qq.com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全球功夫網系信息發布平臺,文圖如涉及版權,請聯系刪除。